位于南京城市郊區的一片棕地通過舉辦園林博覽會而被修復,并在展會后轉變為一個旅游度假區。項目基址為這片棕地中的一個大型采石坑,規劃為擁有酒店、植物園、餐廳、咖啡、室外劇場等的以再生采石場為主題的旅游綜合體。項目的挑戰不僅來自于采石坑被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還來自于項目功能和目標的復雜性。針對采石場不同部分的地質條件和景觀特征,采取了不同的修復方式,創造新景觀的同時保留了場地歷史的記憶。在研究了場地的日照、通風、排水等條件的基礎上,設計團隊選擇了800多種植物形成了12個主題植物區,展現了生態修復的可能性和植物多樣性,為公眾自然教育提供了機會。它提供了多種復合功能,將消極荒蕪的礦坑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旅游度假綜合體,創造了極高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項目與周邊環境夜景鳥瞰

▼項目鳥瞰

湯山地區擁有優質的溫泉,在1500年前就是皇家的溫泉療養地,古跡、溫泉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其今日仍然是南京城市郊區的一個度假地。不過,20世紀60年代,地區北部的一些石灰巖山體被開采作為水泥制造原料,水泥廠也在山腳建造。到2018年,南京市政府決定關閉這些采石場和水泥廠,通過舉辦園林博覽會,修復自然環境,改造工業設施,建造舒適的旅游服務設施,將這片棕地轉變為旅游度假區。
▼區位分析

▼場地原狀


場地在此次規劃的園博園范圍內,位于半山腰上,曾經是南京最大的采石坑,長1100m,有兩層,深度10-22米,總面積達25.5公頃。業主希望未來花園能夠不僅僅是園博會的一個展區,滿足園林園藝展覽的需求,還需要具有持久的魅力和商業運營的可能,在會后成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于是,這里被規劃成含礦坑主題酒店、植物園、餐廳、咖啡、室外劇場等為一體的以再生采石場為主題的旅游綜合體。
▼商業建筑區與鋼結構棧道鳥瞰

項目的挑戰不僅僅來自于采石坑本身被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還來自于項目功能和目標的復雜性。礦坑的東側是酒店,緊鄰酒店是是一個大型室外劇場,夜晚這里會舉辦以懸崖為背景的舞臺演出和燈光秀。底層的采石坑被規劃為觀賞植物和美麗的魚的空間。礦坑北側邊緣朝向園博園和朝向礦坑內部設計了幾個觀景平臺。一系列臺階、坡道和自動扶梯連接礦坑內外不同的層級。景觀設計一方面要修復礦坑,創造有特色的景觀,成為旅游度假區有吸引力的景點;另一方面,要滿足建筑復雜的消防、人流集散、設備安裝等的要求,并將不同類型的建筑融合在景觀中。
▼分析圖

▼入口區域

植物園是項目的核心,位于底層采石坑的西側,北側緊鄰崖壁有一組2層的商業建筑,包含咖啡、餐廳、展覽等功能。為了創造夢幻的效果,建筑師將植物園屋頂設計成一個巨型的透明水池,用42根高大的不銹鋼樹狀結構柱支撐,陽光穿過水面和透明屋頂灑在植物園中,映照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
▼植物園與不銹鋼樹狀結構屋頂

▼植物園內部概覽

▼由植物園看商業建筑區

通過對光照條件、水分條件和覆土可行性的分析,確定了植物園從西到東分為旱生、中生和濕生3個不同的生境區。光照條件好的巖坡上是旱生花園,同時也是植物園的主入口,有8、9m的高差,需要提供臺階和無障礙坡道。層疊錯落的巖石臺地,將67級臺階和總長86m的之字形坡道巧妙地結合,臺地上生長著形態色彩各異的耐旱和耐貧瘠植物。
▼旱生花園


中生花園的設計,通過創造起伏的丘陵、幽深的峽谷、陡峭的巖石,產生了豐富的空間變化,為不同植物創造了合適的生長環境。在復雜的地形中,包含了多個主題的植物展示區,如藥用植物,芳香和蜜源植物,孑遺植物、茶飲植物、奇趣植物等的區域,以及以不同色彩為主題的花園區。為了增加植物的種類和觀賞性,還設計有2個小型的暖房,為不能露地過冬的沙漠植物和氣生植物提供庇護。一座蜿蜒的空中棧橋連接了商業建筑二層與花園中的假山和觀景平臺,提供了在樹梢穿越的獨特體驗和俯瞰花園的視角。
▼中生花園與蜿蜒的空中棧橋

▼空中棧橋提供了在樹梢穿越的獨特體驗和俯瞰花園的視角


▼空中棧道近景

▼生物多樣性

濕生花園地勢較低,光照條件較差,雨水和巖石滲水會順應地勢流到最低處。濕生花園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種植水生植物的水光瀲滟的池塘,有棧橋穿越茂盛的水生植物叢;另一部分是作為蔭生植物區的下凹區,順應地形的層層臺地和之字形坡道引導游客進入花園的最低處。臺地和坡道邊有一條窄窄的石質水渠,水渠底的紋理將水流激蕩出小小的水花和潺潺的水流聲。水渠一會兒在路左,一會兒在路右,一會兒穿越道路,一會兒潛入花叢。在不同層級的臺地邊緣,水從石槽上跌落,落入小水池,呈現閃亮的小瀑布,留下悅耳的水聲,然后又沿著下層的水渠繼續流淌,最終匯入最低處的水池。每一層臺地上和坡道邊緣,都生長著大量蒼翠潤澤的耐濕和蔭生植物。水渠、跌水和水池不僅創造了豐富的景觀,也增加了環境濕度,為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濕生花園


▼水渠、跌水和水池不僅創造了豐富的景觀,也增加了環境濕度,

一種名為“植物泡泡”的微型裝置被特意設計,不僅可以為一些不耐寒的植物提供氣候保護,也可以為一些小型植物提供一個單獨展示的機會,還可以作為青少年栽植DIY的種植池,為植物園未來的公眾教育和商業運營提供更多的可能。
▼“植物泡泡”微型裝置

▼“植物泡泡”近景

魚池位于植物園東側,是系列高出地面的圓形池塘,周圍種植櫻花,有環繞池塘的連續棧道,是觀賞彩色鯉魚的地方。
▼魚池

迷霧花園位于比植物園高出10m的中間層。為了保留原采石場的記憶,也為了與底層繁茂的植物園形成差異,這里采用了局部修復的方法,只在一系列散布的島狀區域內恢復植被,其余地方保持采石跡地表面的礫石。迷霧花園西側是未來花園的主入口,兩側是采石場陡峭的巖壁,種植島內種植高大的松樹和林下灌木,給人峽谷森林的感覺。迷霧花園中部和東部的種植島內以松樹和富有野趣的灌叢和草本植物模擬先鋒植物群落。一條鋼結構棧道穿越礫石灘和種植島,在懸崖邊緣設有幾個觀景平臺,在此可以俯瞰水下植物園和魚池區域的景觀。
▼穿越礫石灘和種植島的鋼結構棧道

▼迷霧花園


林蔭路位于采石坑的邊緣,北臨山坡,南臨懸崖。為了安全也為了景觀效果,懸崖邊緣用固定的耐候鋼種植箱種植櫻花,形成櫻花林蔭道。劇場的屋頂與林蔭路相接,種植池里種植著精致的開花小喬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和觀賞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松的花園空間。沿山坡有蜿蜒的步行小徑,連接了朝向園博園的觀景臺,觀景臺屋頂設計了種植池和座椅,為游客提供休息和遠眺觀景的場所。采石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高達130余米的南側崖壁得以保留,一部分作為演出時的天然背景和燈光秀的屏幕,另一部分通過在臺層上覆土種植松樹和攀援植物以增加生機并襯托出崖壁的巨大尺度。
▼南側崖壁

▼崖壁上的觀景平臺

項目通過考慮采石場不同部分的地質條件和景觀特征,采取了不干預、半修復和全修復等不同的方式,并利用采石場廢棄石塊作為景觀營建的材料,創造新景觀的同時保留了場地大量采石歷史的記憶。設計團隊對采石場的日照環境、滲水性等做了現場調研和科學分析,并與相關機構合作,對植物園的透明水池屋面系統進行透光率試驗和屋頂下風環境數字模擬,獲得準確數據和演算結果,據此合理選擇植物種類,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
▼座位區與小型露天劇場

未來花園在保留采石場特征的同時展示了800多種植物和12個主題植物區域,成為從廢棄采石場跡地到植物多樣性花園的生態修復的典范,為公眾自然教育提供了眾多機會。未來花園提供了多種復合功能,將消極荒蕪的礦坑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旅游度假綜合體,創造了極高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它將人類曾經破壞的自然重新修復,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場景。
▼總平面圖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