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拆除的建筑通過改造得以保留,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力,并成為村子吸引外來人群的唯一場所,可以說,這是一場討論鄉村活化再造的實踐,使得村民對建筑有了全新認知:一個場所能帶活一個村?,幚硖飯@驛站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從接到設計任務至施工完成僅3個月,于是采用邊設計邊施工的改造模式。
▼場地鳥瞰

▼建筑鳥瞰

▼村民在驛站的互動

▼驛站白天正立面

減少干預直接套建
原建筑為一層平房,磚混結構,被村里棄置在村口,僅作為倉庫,堆砌雜物之用。由于基礎薄弱,在原始數據缺失的情況下,決定采用低干預、重新構建結構體系的手法進行改造。
▼改造前現場原狀

▼改造前原始圖

設計介入后,最低程度干預原建筑,再套建第二層,如此一來看似為兩層的建筑,其實是由兩個獨立的建筑結構體系構成。為了確保結構安全性,一層墻段全部保留,僅做門窗更新。二層的加建作為一種新構筑,選擇了極為輕盈的小型鋼結構與板材墻、屋面進行建構。
▼瑤理田園驛站爆炸圖

▼兩個獨立結構體系的建筑構成

▼貼臨村莊與稻田的對話面

▼從國道看瑤理田園驛站


場地閱讀延續肌理
建構的前提一定是閱讀場地與判斷建筑走向。場地貼臨國道福蘭線一側,而原主體建筑基本平行道路走勢,因此設計在二者之間進行了景觀手法干預。在保留周圍所有喬木的前提下增加水塘面積,并設置木構平臺,提供休憩玩耍的活動可能,建立一個相對熱鬧的場所,以接納路面傳來的噪音。
▼可接納國道噪音的景觀

▼建筑與道路的順應關系

▼供休憩的木構平臺

與之相對的是在建筑背面,面對鄉村、稻田及山巒,盡可能的選擇融合,無任何的隔離與排斥,將驛站作為村落內部的外延,自然的銜接村落肌理。
建筑呈現極其輕盈甚至略顯“脆弱”的體積質感,但這種建構傾向也是設計的刻意而為,在功能上它不僅有利于對原建筑的保留,在語言上更是來自閩北鄉村的眾多自發搭建的屋頂雨棚。這類雨棚的主要特征就是輕薄、扁平以及清晰的建構邏輯。村民原本就是將其作為建筑改造、擴建、活用的一種最廉價最普通以及最易于操作的材料。
▼輕薄、扁平以及清晰的建構邏輯

設計將這種輕盈的建構轉化為驛站的改造邏輯,選擇扁平屋面,隱藏大部分的屋面底部結構,營造薄卻深遠的挑檐,使得整個建筑加建猶如一個大型涼棚,通過幾根極細的立桿,支棱在村口的田野間。
▼驛站扁平屋面

▼用座椅引導人的行為

驛站與村對視
這種被田野包圍,緊挨村落,又交通便利的環境條件,使得改造后的小小瑤理驛站成為了周邊市民走走出城鎮,走進鄉村,擺脫紛繁,體驗寧靜的最佳去處。設計在二層加強了建筑的橫向走勢,通過兩個樓梯率先鏈接的灰空間,再進入室內,使得空間流線異常親和,呈現開放有趣的結構。
▼與路對話的灰空間廊道

▼長排美人靠座椅

同時,建筑的橫向長窗,以及刻意拉伸壓低的屋檐,讓建筑的對外視線始終保持一種寬幅扁平狀,這使得村落的風景猶如中國山水畫橫軸一般,充滿了敘事與流動性。
▼與村對話的灰空間

▼灰空間呈現的寬幅扁平畫

驛站與路對話
因貼臨國道,來往車輛川流不息,沿路面設計為可向外懸坐的長排美人靠座椅,實現動與靜的碰撞:“你在驛站看車流,車流中的人在旅途中看你”。
▼場所內動與靜的碰撞

由建筑形態的存在來引導人的行為,讓村民或游客都能自發的產生懸掛而坐并與道路互動的場景,體現了瑤理田園驛站作為鄉村活化再造的實踐具有很強的成效性。
▼稻田山巒與室內的融合

▼室內木色帶來的溫暖感
原本冷清寂靜的瑤理村組如今成為不少市民的郊游首選,改造后的瑤理田園驛站產生巨大的內生動力,這份獨特的吸引力,使得驛站的場所精神油然而生,這是為瑤理以及更廣泛的福建南平邵武帶來的鄉村禮物,也是讓更多人認識鄉村,進入鄉村的窗口,并且極具溫度。
▼瑤理田園驛站室內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轉自谷德設計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刪除。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