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鳥瞰

項目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區興隆湖畔。設計主旨意在以公園城市為前提的城市布局下,為提高城市活力,擴大公園開放界面,提供與周邊場地便捷的連接通道。串聯水體、綠地、城市視線,營造多層次城市景觀空間,吸引市民更廣泛的關注與參與,激發城市區域活力。
▼項目整體頂視圖,top view of the project ?孫慶

▼從湖畔森林圖書館望向興隆湖

水
興隆湖在設計規劃之初,選址鹿溪河最大滯洪泄洪區,因地制宜打造成4500畝的自然生態湖區。通過新建泄洪道實現河湖分離,利用現狀地形構建高灘濕地和生態湖泊。洪峰過境鹿溪河上游高灘濕地,濕地發揮滯洪泄洪功能,全面提升鹿溪河下游及興隆湖大湖區的防洪標準。同時大湖區也會在歷史高水位時期,承擔一定的分洪功能。所以,在設計之初,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內湖17500㎡的范圍內,設計一個能夠保證小水域內水體常效自凈化的可行方案。
▼水體凈化分析圖

▼改造提升后的水下森林


我們的策略是,首先,在內湖通過打造清水型濕地系統,將區域內水體自凈化作為前提;其次,依據水量平衡計算結果,于環湖綠道橋下設置一處溢流堰,將內湖水域水位提升,高出大湖區15-20cm。使區域水體庫容增加3400立方,蓄水、養水功能增加,大大提升了雨洪季節水體調節功能,提升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與大湖區隔離,杜絕了大湖區污染物或入侵物種對湖畔書店水域生態系統的沖擊,隔絕外源污染的同時提升了系統的自凈能力。
▼施工完成初期水質效果

▼施工完成二個月水質效果

森林圖書館
在內湖的小水域周邊,將書店室內功能空間向外部空間做延展,將公園中的內湖、草地、樹林、濕地等場景空間與閱讀主題串聯,提供更多可參與可游玩可參與的場地。
▼詩歌走廊

在林間、在水畔、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用空間和環境將文學的氛圍進行渲染,設置更便于市民休憩的多處區域,形成不同的使用空間,或是三兩伴讀、或是小型沙龍、展演,都將書店周邊場地區域得以充分展開,形成主題氛圍濃厚的湖區一隅。
▼書店外休息的人們

人們游走在林間沙龍、觀湖書吧、環形濱水舞臺、線型生態走廊等,感受不同空間距離觀賞水下書店建筑,或是感受自然、親近水體的各種活動。
▼人行橋出發平臺

林
主題書店建筑臨水而建,我們則考慮在建筑物后方垂直空間上形成具有弧度的林冠線,與建筑屋脊反向起伏,相互呼應。從環湖步道拱橋遠眺,在空間上呈現出建筑物與湖水被森林輕柔地環抱的勢態。將原有較為隨意的林木梳理整合,尊重場地坡型,引入銀杏、落羽杉、烏桕等季相豐富的落葉喬木,連同現場原生銀樺、香樟等高大常綠喬木撐起天際線。
▼穿梭于林間的詩歌走廊

對岸際的改造徹底打開了水域空間。香蒲、再力花、鳶尾、菱白、燈芯草等挺水植物精致地點綴在駁岸及淺水區,打破原有刻板封閉岸際線,湖、坡相連,敞開空間,水波輕柔地漫上草甸,讓親水變得更簡單。選取十多種蓮花于內灣淺灘處進行適應性種植,找尋最佳生長形態及觀賞效果。
▼近岸生態群落系統

▼岸邊植物近景

橋
本次提升設計優化了游覽路徑,從林中蜿蜒而出的線型走廊,增加了游人親水、近水的空間。
▼俯瞰林間橋

以湖畔書店兩側觀水平臺為起點,根據駁岸走向,在水面上向左右兩側分別構建兩座廊橋,一高一低,隔水相望。左側橋廊在落羽杉林中隱約蜿蜒,利用連接駁岸地形的高差,形成高低起伏的交織形態。排列式護欄脫離了常見護欄的封閉感,輕易就能觸碰自然。
▼湖面及白橋概覽

▼鳥瞰白橋


▼從湖面看向白橋

均勻溫柔的欄桿側壁照明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想到的于此區域最好的方式,設計起到補充環境光照的作用,并考慮在夜間照亮欄桿側壁時避免對游人眼睛的直射。我們通過設計上反復研究和夜間實地實驗,較為還原的實現了這一細節。
▼欄桿燈光分析

▼白橋內部


▼發光欄桿近景

右側橋廊從水面輕輕躍起,兩座橋廊打破了固有的水陸格局,將陸生空間精妙地嵌入水面,實現了從觀水到臨水的突破。
▼濱水棧道

設計團隊擯棄傳統生態修復的工程模式,在改善環境質量、恢復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充分闡釋環境空間的可能性,修復環境與人的關系——打破固有的閱讀空間定義,讓閱讀蔓延到整片森林,曲折蜿蜒的橋廊擴充了午后漫步的駐足點,輕柔平坦的草坡為周末家庭時光增添了生活之外的一絲野趣……從美學價值、社會價值等多個角度營造了一個更美、更包容、更親近的生態空間,實現生態價值與人文價值的有機結合,為未來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參考的范本。
▼濱水棧道夜景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轉自谷德設計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刪除。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