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邇景觀

免費咨詢:
400-600-9975

  • 網站首頁
    Home
  • 艾德邇
    Ideal
  • 全景觀
    Full View
  • 城鄉規劃
    Urban
  • 景觀設計
    Landscape design
  • 旅游規劃
    Travel plan
  • 景觀工程
    Landscape Works
  • 園林百科
    Garden
  • 苗木花卉
    Seedling Flower
從工業廠區到“敘事性”校園
DATA TIME:2022-12-13 訪問量:150

01. 項目背景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建于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工業廠房大部分將退出歷史舞臺。2016年5月,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國營陜西第八棉紡織廠(下稱陜棉八廠)正式停產。根據城市規劃,創建于1955年的省級標準化高中咸陽渭城中學(下稱渭城中學)將遷址新建于此,建設內容包括72個普通教室及其他教學設施,還包括宿舍、食堂、停車等生活設施,總建筑面積9.45萬㎡。

▼項目概覽

 02. 場地概況

陜棉八廠總占地13.2公頃,廠址北側為隴海鐵路及鄭西高鐵,西側與住宅小區緊鄰,南側為民生西路。廠址被規劃道路分為兩部分,東側為居住用地,西側7.17公頃為渭城中學用地,用地內除東南角有一綠地外,工業廠房幾乎占滿了整個用地。

▼棉紡八廠衛星圖與城市規劃環境關系


 03. 設計理念

咸陽,作為國家“一五”規劃的紡織基地,陜棉八廠是其中的代表企業。廠史可追溯至1936年,國民政府在此創建西北最早、規模最大的近現代化棉紡工廠。

陜棉八廠歷經民國、抗日戰爭,見證了中華民族實業救國、救亡圖存的歷史;參與了轟轟烈烈的新中國工業建設,飽含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基因。在一個具有革命歷史、地域文脈的用地上建設一個21世紀的高中校園,希望孩子們能通過校園空間感受歷史變遷;能通過建筑遺存不忘初心;能通過場所交流,有思想的碰撞;能通過校園環境體驗到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帶來的綠色、節能與共享的價值觀念。

現代校園建筑不再是一個僅僅提供遮風避雨的學習場所,更是充滿正能量、塑造人格、傳播文化的載體。挖掘并表達地域特色、傳承文脈,讓廣大師生在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建筑環境中享受愉悅的校園生活,是設計理念的核心。

▼東入口廣場及校門

 04. 校園規劃

工業建筑分析與規劃策略

在城市產業轉型過程中,那些面臨廢棄的老舊工業建筑仍然承載著多種文化價值。陜綿八廠經百余年的鉛華歲月,不同年代建筑的累疊,給場地帶來厚重的歷史感和場所感。

打包房建于1936年,曾是抗戰物資的中轉站;生產車間建設于上世紀80年代,具有工業建筑的特點和氣質。對于功能指向非常明確的高中來說,保留全部廠房建筑,不能實現學校的功能,而一拆了之則是對地域文脈的漠視。保留并改造小部分車間和整舊如舊、功能置換打包房的思路,是能夠傳承文化、保留文脈的設計策略。

▼打包房、生產車間

復雜環境與建筑布局

散布的高層住宅、繁華的民生西路、近在咫尺的鐵路線、尚未建設的規劃道路以及用地邊界的不規則……紛繁嘈雜的城市環境下,校園規劃需通過校園自身的邏輯建構形成新的邊界,使學校于城市中相對獨立而整體。

考慮噪聲因素,運動場靠北臨近鐵路布置;宿舍食堂設在西側靠近周邊的住宅區;展示學校形象,在東南角布置具有圖書、報告廳及行政辦公等對外功能的綜合樓;由于人民西路南側高層住宅的日照遮擋,在用地的最南側布置無日照要求的實驗樓;三棟教學樓則依次向北布置。

▼渭城中學東南向鳥瞰

空間軸線與文脈傳承

本地塊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利用傳統的軸線手法優化建筑位置,將不同年代的建筑串聯起來,形成兩條軸線:

東西向軸線:從東入口廣場、經由上世紀30年代的打包房,到八十年代的藝術中心,再到規劃的校園中心廣場及鐘塔,隨著軸線景深的向西延展,直到A4樓的下沉庭院,地域文脈在空間序列中得以展現。這條軸線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述說著這塊土地的過往今昔,是文化的傳承之軸。

▼東入口鳥瞰

▼演播中心及下沉庭院

南北軸線:從南門開始,經東南角的讀書花園,向北經過綜合樓、A3教學樓,到中心廣場,以鐘塔為標志和轉折點,再向北經藝術中心和校史館,來到體育館和運動場,是學生從教學區向運動區的動線。中心廣場、藝術中心成為路徑上重要的中心節點。

▼中心廣場

▼中心廣場和塔

 05. 建筑設計

現代高中校園,包含教學、辦公、體育、餐飲、住宿等功能,功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其更像一座城市的縮影。當今教育理念強調多種學習模式共存,在交流中獲得知識。設計支持這種教育理念,在交通空間中融入更多的交流空間,采取“交通即交流”的策略,將教學區打造成促進交流的整體。教學樓之間及與綜合樓之間通過連廊串聯起來形成教學的整體,連廊與建筑主體之間的穿連形成流動性的、多義性的空間,交流成為一種即時即興的生活場景。

▼教學樓與綜合樓間的連廊

▼高二和高三教學樓間的連廊

演播中心——精神核心打造亮點

演播中心處于傳承軸線的終端,是空間序列的高潮。首層為合班教室,地下一層為校園演播中心,室外是三面柱廊圍合的下沉庭院。塑造可識別性的建筑形式并賦予文化內涵,采用雙表皮構造,玻璃瓦和陶土瓦交替搭接,形成編織肌理。希望師生將更多的創意、愿望置入其中,思維更加開放,行為更加豐富、文化更加多元。

▼下沉庭院與社團中心

▼下沉庭院內景

體育館——技藝平衡

在用地十分緊張的條件下,體育館中游泳、籃球、羽毛球三大空間自下而上層疊,開洞大、跨度大、層高高的空間特點,給結構帶來很大的挑戰。

采用開洞預應力梁和張弦梁的結構技術,創新解決了大跨度和節約層高的問題。建筑師與結構師密切配合,采用V字形鑄鋼索夾,使力學分布與外在形式統一,給人簡潔整體、輕盈高技的觀感。將不同種類的張弦梁結構作為空間的重要元素呈現出來,表達體育運動本身具有的力量和激情。結構美學和空間特質統一在體育館中,建造技術與空間藝術取得平衡。

工業遺存——向史而新

打包房存在近百年和其抗戰經歷,將其等同于歷史建筑。盡可能完整地保留相關歷史信息,以保護性利用為原則,功能置換為校史館,通過內保溫和室內側的結構加固、采用原色保護劑等措施,保持了原建筑風貌,體現歷史建筑的“原真性”,而新加建的疏散樓梯則采用現代的玻璃幕墻,使建筑原本風貌與新增體量具有明顯的區別度,向史而新。

▼打包房西南角改造前&改造后效果


室內三層的結構柱加固時避開了柱子上有文字標語的兩個側面,在無文字側面做碳纖維加固,使20世紀70年代時的語錄得以完好保留,歷史滄桑感充滿展廳,建筑本身成為展品。

▼原生產車間照片,Photos of the original workshop ? THAD

▼改造后效果

▼改造后的二層開敞空間

▼藝術中心西南側

在打包房和藝術中心之間做一鋼結構廊架,作為室內空間的外延,具有代表性的紡織機器等將集中布置在這里。廊架的色彩來源于五顏六色的紡織砂管,呼應當時棉紡車間的生產狀態。景觀廊架將兩者聯系起來,形成“遺存街區”,產生更多的文化共鳴,成為具有現象學意義的人文場所。

建筑材料—氛圍的營造

教學樓、宿舍樓等建筑外立面采用火燒磚質感涂料營造安靜穩重、身心愉悅的學習環境;體育館采用具有現代性、自潔性、厚重感、與磚同色的陶土板材,立面色彩取自校史館青磚的灰色和教學樓磚質感涂料的橘橙色。

▼教學樓北立面

▼綜合樓外墻細部 & 體育館細部

05. 景觀環境——場所記憶

室外空間環境是教育的一部分,地面鋪裝、庭院小品、草木植被、下凹綠地等構成一個自然、生態、人文的整體系統,與建筑一道,形成愉悅的交往空間。

傳承(東西)軸線的兩側對稱種植銀杏樹,道路中心線上做藍色夜光石帶,加強空間的進深感;中心廣場南邊界的“傘狀裝置”裝置,以白色、圓形為元素,高低錯落,寓意學子們將如蒲公英種子一樣飛向世界。

場所的記憶性營造來自景觀細節:中心廣場采用水洗石鋪裝,采用金屬條分縫、自由曲線的編制形式。水洗石來自廠房原水刷石立面,編織曲線與紡織文化產生關聯,柔化了軸線的生硬感。

▼中心廣場

▼“傘狀裝置”

▼東西軸線上的銀杏和藍色夜光石

渭城中學的建成,是陜棉八廠的一次“鳳凰涅槃”,對學校而言能得到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育人空間,對城市而言則是品質的提升,是地域文脈的傳承。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在廣泛的中小學校建設過程中,把地域文脈、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融合為一個系統的整體,還需在設計實踐中不斷探索。

▼中心廣場曲線鋪裝圖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轉自谷德設計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刪除。 

聯系電話:400-600-9975。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