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
“就在這塊空地蓋個更大些的廁所吧?!薄@就是2017年我被甲方帶到這塊場地上時得到的最初要求。
南京湯山古猿人洞景區因發現古猿人遺址而聞名,一直是南京近郊的著名游覽地。因為山脈地形的緣故,緊貼山脈的北坡有一條橫貫東西的泄洪渠,這就是湯山的母親河——湯水河的發源段。
▼項目概覽

項目就位于山脈的北坡坡底、泄洪渠與城市道路之間僅剩的窄長地段,受制于局促的用地,景區一直飽受服務設施老舊的困擾。此次任務就是將原有景區停車場旁的簡陋的售票處和管理辦公,遷移到一渠之隔的稍大一些的場地中,并且配建一座景區公共衛生間。
▼山、渠、道路、村、城與場地的關系

場所記憶 |
遷建的售票處加上擴建的衛生間——這樣“簡配版”的任務書似乎讓人無從下筆。能不能跳出眼前功能,找到一種更具有地域性特征和當代性價值的方式,讓使用者在體驗過程中獲得對場地的印象呢?我們打算向場地上的“原住民”取經。
▼建筑位于入口廣場和停車場之間

竹林和水渠是場地中最顯著的、同時也是最平常的特征,尤其是水渠,由于防洪需要,兩側的渠壁采用較高的毛石擋墻,毛石上的青苔與水漬,在植物的掩映下讓這溝壑仿佛是一處秘境。由于排洪渠在主入口廣場轉成地下涵道,所以幾乎讓人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建筑的外觀仿佛只是山腳下一道長長的夯土墻

▼從入口廣場看建筑

但是就在這不起眼的場地上卻有兩處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處是橫跨在泄洪渠上的管理辦公室,這種試圖突破場地局限、實現跨越水渠的建造直白而鮮活;另一處是員工的電動自行車棚,由鋼結構的柱、桁架拱,加上木檁條、木椽子組成的簡練而清晰的結構形式,與四周透過的密林樹干相得益彰。這兩處人工痕跡透露出一個啟示:自然之所以能夠成為景致,是因為其在場地中與人產生了互動。
因此設計團隊決定將這些濃縮了場所使用記憶的空間形式,重新“講述”給新的使用者,而由此形成的空間,是使用者通過身體完成對場所記憶的體驗。
▼水渠成為設計元素之一

▼由售票處、餐廳、游客驛站、停車場、隧道、博物館、酒店共同組成環繞山體的游覽線路

為了響應來自景區入口來向的流線,建筑的一些體量在東西方向做了一個小角度的扭轉,從而產生出一些方向感模糊的空間,不同秩序的建筑體量間的碰撞,在某種程度上也干擾了游人對空間秩序的感知,從而產生出別樣的體驗感。
▼縫隙和入口暗示著后面建筑的存在

▼建筑入口坡道

▼建筑的辦公入口

▼建筑體量方向的扭轉

▼建筑方向的改變形成了有趣的室內空間

▼從休息室看向廊橋

▼利用空間的界面營造出內外

▼夯土墻、毛石墻和U玻璃墻

▼廊道里的天井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轉自谷德設計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刪除。
聯系電話:400-600-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