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篇章
業主最初核心的需求是想要改變園區照明不佳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兩處文化雕塑或小品,裝點一下環境即可,對于有限的資金來說,這些改變或許已經足夠。她確實亟需夜晚的照明,但從我們站在場地上的一刻起,更像是她的光輝照亮了我們,斑駁的紅磚、婆娑的老樹、櫛比鱗次的老廠房,人們立刻可以感知到她的厚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場地特點,讓她像一本無法被閱讀的書籍。大字本樓、四大名著、黨刊典籍這些昔日的輝煌,如今都安靜的包裹在質樸的綠化環境之中,以至于大部分時候她的定位坐標,需要位于園區內的開心麻花劇場來替代。
▼時間花園

▼時間花園休閑空間

設計思考
因此我們提出“以文化的名義重新定義場景”的理念,我們從發掘場地特征出發,在質感上,將場地中最具歷史記憶的紅磚、銹板、大樹等元素在景觀中進行延續并強化;在細節上,尋覓場地表情,構建場地形象提升的空間細部做法,強化場地特有氣質。在體驗上,挖掘場地特色、延續場地獨特氣氛,讓園區美的自然而然;呈現一個更具深厚文化內涵的創意藝術園區。
▼記憶花園入口

▼記憶花園休憩空間


▼記憶花園中庭

設計策略
1. 要更好、但不能更貴:
目標確定后,我們要做的事情遠超過業主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但建設資金不能增加,因此我們需要足夠有效的設計策略,來實現既定目標。如何做到場地文化氣質的延續和傳承,我們需要的既非復原、也非重建,而是重生,讓園區的歷史魅力在新的社會需求中重生。
▼影之花園

▼影之花園休憩空間

2. 消解與重構的哲學:
視覺元素、文化元素。大樹、老廠房、紅磚墻等整個園區深厚的歷史基調特色已經存在,目的:新的場景功能和秩序需要延續他們的質感、肌理和氣質,讓這些文化特點得以凸顯和可識別;去除和消解改造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五花八門的非必要空間元素,這些被去除的物件、鋪裝、材料甚至場地本身的光線、陰影和個性均從文化資源的角度重新審視,并加以利用;現狀良好的種植非必要不移除,這些經過時間洗禮的生命,任何姿態都是最完美的
▼中心景觀區街道

3. 空間的拼圖
我們采用拼圖設計的方式,將灰磚、紅磚、銹板等不同質感的延續性材料和汀步、石塊、青磚等拆除性材料,通過平鋪、立鋪、倒置,抬升、懸空等多種方式組合、拼接與重構,這些不同質感、肌理、色彩甚至不同歷史時期的材料和物件,在大樹、建筑的光影變化中,產生了交融和碰撞,建成后新舊之間不僅無明顯的分裂感,又和諧把原場地的文化氣質明晰出來,同時對項目成本控制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俯瞰休憩空間



▼休憩空間近景

與現場為伍,與時間對話,與變化交鋒
二十一次現場踏勘:改造類項目現場踏勘獲取的信息量,相較于新建項目要大得多,也真實很多,因此在設計工作開展之前和開展過程中,我們分時段、分季節、分觀察類別的反復多次踏勘現場,直到對現場的空間感受及其變化了然于胸。
▼中心區景觀雕塑

▼中心區景觀雕塑近景

一比一復原場地:改造項目通常情況下基礎資料都比較缺失,因此需要我們一遍遍丈量場地,一比一還原現場模型,甚至連現場的種植、燈具、標識都嚴格按實際還原,只有準確的基礎模型搭建,才能讓設計更具有落地性。
▼西入口景觀墻

▼雕塑夜景

“忘掉紙和筆”:經過多年的沉積,場地早就有了其獨特的氣質,我們在現場可以敏銳的感受到,但回到辦公室對著圖紙時,這種感受又變得模糊起來。因此我們決定扔掉紙和筆,直接在現場創作,在現場真實的空間尺度、質感結構、光影變化中,設計線索自然而然的生長了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捕捉它記錄它。
▼藝術花園踏步近景


▼景觀座椅近景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轉自谷德設計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刪除。
聯系電話:400-600-9975。